三星堆纵目神面相(三星堆人面像)

最近几十年关于三星堆纵目面具的说法还有很多。学者刘章泽认为纵目面具是蜀人的太阳神形象。学者赵殿增认为这种巨眼高悬的神有可能是古代“蜀”字的起源所。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

三星堆遗址的起止时间距今4800-2600年,延续了2000多年。按照中原文化的时代划分,三星堆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西周时期。所以,它经历了新石器时期、夏、商与西周。

先简单的说一下三星堆文化所涉及的历史与人物。三星堆文化属于四川的古蜀文化。根据史料记载,也就是《史记》与《华阳国志》相关记载可知,古蜀时期的几代蜀王,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蚕丛、柏灌(濩)、鱼凫及杜宇。到了开明(杜宇之后的蜀王)的时代,已经是属于巴蜀文化范畴。

《华阳国志》:“有蜀侯蚕丛……,次王约柏灌,次王曰鱼凫”。

第一代蜀王:蚕丛

传说其纵目。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就或许与他有关。“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华阳国志》

三星堆纵目神面相

并且“蜀”字的甲骨文的由来或许就与其有关。甲骨文的“蜀字”很像是一个吐丝的蚕。

  • 蜀字甲骨文集录

三星堆纵目神面相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蜀,葵中虫也,从虫,两目像蜀头,中象其身蜎蜎。”《诗经》中又有:“蜎蜎者蠋,烝在桑野”的说法。蠋为野蚕。蚕从的名字也“从虫”。这一切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了。

第二代蜀王:柏灌

关于柏灌的记载并不多。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一点挺令人好奇的,这位柏灌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三代蜀王:鱼凫

鱼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出土的鸟型青铜器,简脊判或许就是鱼凫的标志。

三星堆纵目神面相

第四代蜀王:杜宇

杜宇又名“望帝”,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里的那位。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教民务农,但是后来似乎发生了某种变故,最终化作了杜鹃鸟。

关于这四位王,传说中的部分记载似乎都有点荒诞。下面就来说一下考古学家们的科学推断。

考古学家将三星堆遗址划分为4个时期:

  • 第一期:起步

距今4800-4000年,这个时期对应的是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这一期文化就相当于“蚕丛”所处的时代,这个时期,中原的龙山文化发展正盛。而三星堆时期出土的多是小型磨制石器,也有璧、环、锥等小型玉制礼器出现。感觉相对中原文化有些落后。

  • 第二期、第三期:鼎盛

距今4000-3200年,这两个时期对应的是夏、商文化

这两个时期相当于“柏灌”与“鱼凫”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2个祭祀坑,里面发现大量的青铜器。

三星堆纵目神面相

  • 第四期:衰退

距今3200-2600年,也是杜宇所处的时代,对应中原文化的商末至春秋早中期。在古蜀国,这个时期成都的金沙遗址逐渐取代了三星堆遗址,成为了古蜀中的主要地区。

而野卜在这段时期,古蜀并没有真正的被中原所代表的政治拦改文化征服。直到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这才正式融入华夏文明。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图片

三星堆青铜造像群中那些头戴面具的造型,显然都带有巫的特点,显示了它们作为祭返哗配祀者的象征。三星堆青铜面具也显示出具有代表神灵的内涵。用面具代表神灵,或借助面具与神灵对话交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
从第一层象征含义来说,它们代表着古蜀国巫祝的身份,象征着古蜀国的一个群巫集团,应是古漏指蜀国神权的象征。青铜立人像双手作握物奉献状,表明了其特殊的身份象征,应是能够沟通天地、传达上帝鬼神旨意之类的人物。
从第二层象征含义来说,它们也是古蜀国统治阶层的象征,既代表芦衡着神权,同时又是王权的化身。在文明的早期阶段,神权和王权通常是融合在一起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宗教神权来加强和体现其王权,而行使宗教神权者也总是执掌王权的统治阶层。三星堆古蜀时代的宗教祭祀活动,便具有强化神权和王权统治的重要作用。
从第三层象征含义来讲,神奇的青铜纵目人面像,既有人的特点,又有神与鬼的夸张,显示出了浓郁的图腾、神灵意味,象征的可能是古代蜀人的崇拜偶像。也就是说,在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像群中,并非千篇一律全都是祭祀者的象征,其中也有祭祀者或神灵偶像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