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情感抚养 李玫瑾心理抚养读书分享ppt

心理抚养李玫瑾目录

李玫瑾:工作与孩子,妈妈该如何选择?

。。ISBN: 9787542674227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作者简介 。。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短评。。

#
提高自我是最好的修养与教育

#

有孩子之衫姿前一定要拉着孩子爸爸也看下,不用七七八八,有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把地基打好一点。我们看到的现象,李老师三言两句就说到了本质。

#

阐述了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家庭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学到了。好书得读10遍。

#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磨让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瞎塌局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 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 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如果说哺乳给了婴儿“味觉”的满足,被亲人抱在怀中或睡在父母身边可以完成他的“嗅觉”满足,那么五种感觉中还有三觉,即视、听、触觉,这三觉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成为心理成长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是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在1954年做的。有一天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让他吃饱、喝足、睡好,让他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线索,即心理刺激,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室:一个房间,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了,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至于吃的,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点,会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也就是说,被试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没问题。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东西都降到最低限度。房间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眼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 他们在大学里招募被试,谁来做实验就能挣钱,不仅白吃白喝,而且在房间里待的时间越长,拿到的钱就越多,超过100个小时还能翻倍。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后,被试就进人房间了把门一关就在里头待着。很多人进去以后先要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反正无事可做,有的能睡一天,醒来接着吃,吃完又睡。到第三天,他们吃饱睡足了,觉得有点寂寞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就起来在屋里转悠,一会儿坐下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就这么来回折腾。真难熬啊,简直是度时如年、度分如年,最后是度秒如年!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汽车,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现“旅行性精神病”,也称“旅途精神病”。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孩子的心理需要

心理抚养李玫瑾亲述全新育儿理念

有不少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来带大,这就导致孩子很容易会缺失一个完整的教育,因为长辈们通常都会有隔代亲,会对孙子孙女格外的宠爱,而这样的“隔代亲”发展过度了就会变成溺爱,我也会把孩子养成一个无法无天,没有规则意识的“坏”小孩。而等到父母察觉到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也已经是无能为力,“管不了”孩子。

有一些父母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养大的孩子是那么的陌生,本来在自己看来是非常乖巧的孩子,却突然变得很可怕,而当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大多数已经是为时已晚了,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教育时间。

心理抚养是由李玫瑾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人在幼年的时候是需要心理抚养,因为他发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里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的犯罪动机都跟他们年少时所有过的经历有关。

相信不管是父母还是长辈们,对于孩子的爱肯定是只多不少的,但是在宠爱的过程中,父母们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这样很容易会把孩子养成一个,无法换位思考,替他人考虑,只会为自己考虑的自私的“巨婴”,此祥当孩子开始犯一些小错的时候,父母还能够把孩子兜着,但是有一天孩子要是闯了一个更大的祸,父母没有能力去“兜着”的时候,那又该怎么办呢?

一直存在的问题也并没有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就袭扒态尤为重要了。

要教会孩子和他人分享,让他们懂得合作共赢的道理,并且还要让他们意识到有一些事情是自己不该触碰的底线,比如,暴力、欺骗、违法犯罪等等,除此之外,

也要尽量多拍源陪伴孩子,有的时候陪伴的时间不一定要非常的多,但是一定要有质量,而一个有质量的陪伴,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所以在这方面上需要父母们多去注意,做好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也是在给心理抚养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心理抚养和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情感 引导其实就是通过跟孩子传授一些 情感 上的规则,来让他们知道 情感 的区别以及如何去应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去学习认知 情感 以及学会自信的表达自我。

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对孩子进行 情感 引导,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的惯性养育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于 情感 的理解认知程度。

有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少会把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这其实就很打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积极性,其实不妨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更有担当,同时,也会更有积极性。

比如说,当孩子想要看电视的时候,你就可以先询问他说你是真的想看电视吗?这个时候孩子一般都会肯定性回答,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给孩子提供两个电视节目选项,并且要告知他们这个电视他们所看的时间,让他们去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孩子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规定好的电视时间这件事,同时又会因为他们可以选择这件事情,而让他们对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感受的更加深刻,也就是更能接受到了其中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