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宿体系

星宿最早的发现是在哪里

二十八星宿运行规律预测(射手女假分手的表现)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以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基局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28星宿。这就是中国古代星宿的基本概况。
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搏早让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睁迹上类似的人间体系。同时,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传说

二十八星宿里包含十二生肖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由于人们对此传说的信奉,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节日——七夕节。

牛郎织女,星宿?神仙?凡人?既是星宿,也是神仙和凡人。

其实神仙和凡人又有什么区别呢!神仙是住在天庭的凡人。
早在商代中期的时候,中国的天文学已取得很大的成就。到春秋战国的时候,“二十八星宿”的认识体系已完全形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

从二十八宿的命名上来看,古人是把他们观察到的星宿的形状和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物联系了起来,比如北方七宿中的斗宿像一个有柄的大勺子,牛宿像卧着的三足的牛,女宿像织布的机子。

《诗经》里有一首诗,题目叫《小雅·大东》,里面提到了织女星和牵牛星等一些星宿的名字,但这首诗是借天上星宿抒发被征服者的牢骚怨愤,并没有后来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子。

诗的相关部分是这样的: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织女星一天移动七次,却织不成布匹;牵牛星在空中闪耀,不能拉车,也不能载箱。徒有虚名,有什么用呢?

诗里面的牵牛和织女各自独立,并无关联,和诗里面提到的箕星、毕星一样只不过是浩瀚星空中的星宿的名字。
汉末《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诗,出现了“河汉女”的形象,把天上的织女星想象成一个孤单寂寞的多情女子,说他和牵牛隔着一条银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诗中可以看出,牵牛和织女已被人们想象成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银河的阻隔,相爱却不得相随,表达了那个时代人间男女悬隔两处的忧愁苦闷。

关于牛郎织女两位神仙七夕相会的记载,出现在汉代以后的文献中。

汉应劭《风俗通》: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

天河之东有仿茄缺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饪,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南朝梁·殷芸《小说》云: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任昉《述异记》的记载纳握与殷芸《小说》大致相同。

汉代的文献记载过于简单,南北朝时的记载已非常完整。 在这些记载中,牵牛郞和织女都是天上神仙,织女是天帝的女儿,被许嫁于牛郎,因沉溺夫妻情爱,耽误了工作,受到天帝责罚,夫妻被迫分离,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这一天通过鹊桥会一次面。

到此时,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关键要素都已齐备:牛郎和织女是神仙夫妻,他们的幸福生活因家长的干涉而中断,悬望一年,相会一晚。悲哀不?

几百年后,多情词人秦观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感慨,其实人间夫备辩妻也未必有他们幸运,他们每年不管怎样总能见上一面;男女之间重要的是真情永存,有了真情,即便不能长相厮守,也是幸福的了。

千古才女李清照的婚姻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但在“七夕”的时候,也同样感慨万千,其《行香子·七夕》云: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她自己和丈夫远隔两地,不得相逢。听着窗外虫声唧唧、梧桐叶落,愁情满怀,也更能体会牛郎织女的离情别恨。

清代词人袁枚有一首《马嵬》的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的意思是,人们在感慨李隆基与杨玉怀这对帝王夫妻的不幸,在感慨牛郎和织女这对神仙夫妻的不幸,又有谁感慨一下杜甫《石壕吏》里那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平民夫妻的不幸呢?!
再往后,牛郎织女的传说变得更曲折动人。目前,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全国有七、八个地方说他们那里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这个问题一直在陕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和顺县、河南省鲁山县、河南省南阳市、山东省沂源市等地争执不休。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先后命名山西省和顺县与河南省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山西省和顺县和河南省南阳市的牛郎织女传说分别在2008年和202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中,有说牛郎是在天庭和织女相恋,触犯了天条,被贬到下界,成了一个种地放牛的人间男子,织女向往人间自由自在的生活,便到了下界,和牛郎结为夫妻,生下一双儿女,后被王母娘娘带回天庭,两人被阻挡在天河两边,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才能见上一面。

叶圣陶先生曾根据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编写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被收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本。

这个版本的故事中牛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牛郎父母早逝,跟着兄嫂过活,兄嫂待牛郎很刻薄,牛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后来分家的时候,牛郎只分到了这头老牛和几亩薄田。老牛指点牛郎,使牛郎遇到了织女;织女看牛郎心眼儿好,能吃苦,就决定留在人间。两人就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并生下了一双儿女。老牛越来越老了,临死的时候,告诉牛郎,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以备急用。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带走的时候,牛郎就是披了老牛的皮才飞起来去追赶织女的。

这个版本的故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牛郎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是个凡人,不是天上的神仙。

第二,牛郎勤劳、忠厚、能吃苦,织女喜欢的就是这一点。

第三,织女不喜欢天庭的生活,那里规矩太多,不如和牛郎的小日子过得自由幸福。

第四,突出了牛在牛郎生活中的重要性。

仙女和农家子弟相恋的故事其实不止这一个,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也是这样的模式,这说明这些故事的产生背景一定是古代的农耕社会,它表达了那个社会中广大百姓向往“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安宁生活的愿望。

这个故事的重心在于讲牛郎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实现和如何被破坏的,实现了是安慰,被破坏是遗憾、悲哀。分开后的事,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