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米。单轴树干,胸径可达20厘米。小枝绿色,干后绿色或浅绿色或浅棕色。冬芽卵球形;鳞片在芽基部背面龙骨状,芽鳞片宿存。小枝上的叶不规则互生,纤细,圆柱状,叶基部下延具细凹槽,绿色变黄绿色至赭色或青铜色。叶螺旋着生,基部扭曲成二列排列,以几乎直角展开,紧密排列在枝上,线形,长(0.9~)1.4~2.3(~3.1)厘米,细长,平直,上部几乎与下部一样宽,叶柄短或近无梗,基部扭曲,近基部直或弯曲,宽(1.9~)2.7~3.5(~4.5)毫米,厚,皮质,边缘多少外卷,先端突尖。近轴(上部)侧中脉突起,宽0.2 mm,连续至先端,远轴(下部)侧中脉突起,无乳突或稀疏乳突,宽0.4~0.6 mm,连续至先端,等于或小于边缘,宽0.5~0.7 mm,叶有光泽,上面为深绿色、黄绿色,下面有两条淡黄绿色带。气孔带在背面分为两条,每条带10~16行,随机且密集分布,宽0.7~1.2毫米。雄球花腋生,单生,沿可育枝两侧形成行,卵球形,黄绿色到浅棕色,基部的苞片越来越大。雌球花腋生,单生,无梗,具小三角形鳞片,覆盖一个非常小的芽和单顶生胚珠,珠孔外露。种子卵球形,长约5.2~6.5×4.0~5.0毫米,有点压扁,上部具稍钝的侧脊,先端钝,具深褐色的短柄,包围在杯状的红色肉质假种皮中,顶端短柄近等长或稍突出假种皮;种脐椭圆形。
识别要点
本种与红豆杉相似,但该种叶为条形,平直,叶缘平行,厚革质,叶背面中脉和叶缘带与气孔带颜色不同,具光泽,叶背中脉不具密布的乳头状突起,易于区别。
生境
喀斯特石灰岩山地森林中,零散分布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内,通常近于山顶分布,种群非常小。
海拔
(800-)1000-1500米
保护价值
红豆杉属植物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
致危因子
灰岩红豆杉分布范围小,局限分布于滇黔桂与越南交界的石灰山地区,而且种群小,零星分布,种群孤立且呈片段化,据估计该种可能不足2000株。在该种的分布区内,人类的森林的砍伐和土地利用(农耕)导致其生境破坏严重,且多数已知种群不在保护区内,其野生资源正面临严重威胁。根据 IUCN的评价标准,该种保护级别列为濒危(EN)。
分布
贵州、云南